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国际攀联(IFSC)巴黎奥运会资格赛上,中国攀岩队表现抢眼,多位年轻选手突破自我,刷新个人最好成绩,20岁的小将张毅在男子全能项目中以总成绩第一的优异表现锁定奥运门票,成为继钟齐鑫之后又一位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的中国攀岩新星。
攀岩运动迎来黄金发展期
攀岩作为一项集力量、技巧与心理素质于一体的极限运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自2016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纳入奥运会项目后,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步入快车道,国家体育总局通过“跨界选材”计划,从体操、田径等项目选拔优秀苗子转入攀岩训练,成效显著。
本次巴黎奥运资格赛是攀岩项目奥运积分赛的重要一站,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选手参赛,比赛分为速度攀岩、抱石攀岩和难度攀岩三个小项,选手需在综合排名中跻身前六才能直接获得奥运资格。
张毅:从业余爱好者到奥运选手的逆袭之路
张毅的夺冠之路堪称传奇,这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少年,14岁时因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首次接触攀岩,随后被省队教练发掘,由于起步较晚,他每天比队友多训练两小时,甚至在大年初一仍坚持在岩馆加练。
“我喜欢攀岩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张毅在赛后采访中表示,“每一块岩点就像人生中的挑战,你必须找到最佳路径。”这种哲学式的思考让人很难想象他只有20岁。
比赛中,张毅在速度攀岩环节以5.12秒刷新亚洲纪录;抱石环节连续攻克四条高难度线路;最后的难度攀岩更是在体力透支情况下完成42米高的终极路线,现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三分钟,国际攀联官网评价其表现“重新定义了全能攀岩的竞技标准c7c7.app”。
女子组突破:17岁小将林小雨创造历史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女子组的突破,17岁的林小雨在抱石项目中以全场唯一“完攀”成绩获得单项金牌,这是中国女子攀岩选手首次在奥运资格赛中登顶,这位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在决赛中面对倾斜30度的仿真岩壁,仅用三次尝试就破解了由日本定线员设计的“魔鬼线路”。
“岩壁不会说谎,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给你多少回报。”林小雨的教练李芳透露,为备战本次比赛,团队专门赴云南进行高原训练,模拟欧洲选手擅长的动态爆发式攀爬风格,这种科学化训练模式正在改变中国攀岩“重技巧轻力量”的传统。
科技赋能:中国攀岩的“秘密武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队在本次赛事中展现出技术层面的创新,运动员服装上搭载的微型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心率、肌肉负荷等数据,教练组通过AI算法即时调整战术,体育总局攀岩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志强透露,这套由国内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攀岩辅助系统”已申请国际专利。
国家队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虚拟现实训练平台也功不可没,运动员戴上VR头盔即可模拟全球50多个著名岩场的环境,包括风速、湿度等变量调节,这种“沉浸式训练”使队员在疫情封闭期间仍能保持竞技状态。
国际攀联主席点赞中国贡献
国际攀联主席马尔科·斯科拉里斯特别提到中国对攀岩运动的推广:“他们在城市公园建设公益岩壁,每年举办青少年攀岩夏令营,这种普及模式值得全球学习。”数据显示,中国注册攀岩俱乐部数量从2016年的87家激增至2023年的2100余家,参与人口突破百万。
本次比赛期间,杭州亚运会攀岩场馆“岩壁芭蕾”的设计团队也受邀参展,该场馆采用可回收钢材和太阳能板,赛后将改造成全民健身中心,呼应国际奥委会《2025可持续议程》。
展望巴黎: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攀岩仍面临挑战,欧洲选手在动态协调性上优势明显,日本队在指力耐力方面独树一帜,体育产业专家张宏波指出:“我们需要更多高规格国际赛事来积累经验,同时完善青少年选拔体系。”
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攀岩国家队已启动“尖峰计划”,将在贵州、西藏新建海拔梯度训练基地,总教练陈卫东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在奥运赛场升起五星红旗。”
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扎根生长,从山区少年到世界舞台,中国攀岩选手用指尖的力量书写着新的体育传奇,正如张家界天门山那条著名的“飞拉达”路线所昭示的——向上的路,永远值得攀登。